国庆去哪儿|徜徉川滇锁钥,感受千年文明,会理非遗之旅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会川。会理置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现存古城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

今天的会理县城还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寺庙、会馆、民居古宅四合院等。老城的北城门、钟鼓楼、城南白塔山文塔,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

会理古镇
会理古镇
会理古镇街道
会理古镇街道

自古以来,会理古城以其临川滇、扼金沙的重要地理位置,如一把巨大的钥匙,锁扣川滇,故有“川滇锁钥”之称。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会理古城被正式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首批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为全州打造旅游产业再添新“名片”。

穿过时间隧道,会理浓重的古镇气息一定会将你深深的吸引,你可以感受这个历史名城、文化重镇的脉络,以及非遗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绿釉陶瓷制作技艺

第二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会理绿陶,因采用天然“孔雀石”配釉,经高温(1260℃)氧化焰烧制后呈宝石绿色而得名。发掘于会理县南阁乡雷家山西汉古墓群的三十余件罐、杯、樽等陶器,表明秦汉时期会理已有制陶业的发展。

会理绿陶
会理绿陶

古往今来绿陶一直沿用天然矿物作原料,其釉料中还加入植物灰等成份,经高温烧造后致密度高、声音清脆、无铅无毒、耐酸碱,各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呈色、混熔、结晶,富于变化,可谓“入窑一色,出炉万彩”

绿陶
绿陶

会理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很有地方特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会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会理也因它多种多样的小吃名菜获得了“小成都”的美誉。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第二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会理,几乎每家人都有一个铜火锅,其形上鼓下扁,形似鼎彝,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会理县至今仍保存着制作铜火锅的手工绝活,据考证,这一工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会理红铜火锅
会理红铜火锅

制作铜火锅时,首先将回收的废铜放入石墨坩埚高温冶炼,使其化为铜水,再将铜水倒入水中冷却而成巴掌大的铜坯。冶炼10余个铜坯后,每个铜坯进行反复锤炼、打薄,制成毛坯,这时锅的雏形就出来了。

红铜火锅制作
红铜火锅制作

接着,在雏形的表面刷一层盐泥浆,高温加热后浸水,目的是除去氧化层,让毛坯光泽红亮。然后反复在铁砧上按火锅的大小样式敲制。铜一冷就会变硬,如果没有敲制成形,铜块冷却,就要再次拈进炉中煅烧,直至敲制好。

红铜火锅制作
红铜火锅制作

鸡火丝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凉山州会理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饵块是会理的特产,它带出了会理美食名小吃——鸡火丝饵块。会理鸡火丝饵块氽法和云南一样。现在的鸡火丝饵块,加入杂酱肉末,味道又更加鲜美了。

鸡火丝饵块
鸡火丝饵块

烹制鸡火丝饵块很有讲究。先把雪白的饵块丝放在一只精致的铜火锅中用滚水汆熟,肥鸡肉用手撕成细丝,上好的精瘦火腿肉也切成细丝。再摆几叶碧嫩的蔬菜,绿肥红瘦,清清爽爽的堆尖一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味道好坏的关键工序,最后掺入一勺至二勺高汤,加入少许胡椒粉和红油豆瓣、熟油海椒。汤清、味浓、鲜美爽口的鸡火丝饵块就做好了。

鸡火丝饵块
鸡火丝饵块

熨斗粑制作技艺

凉山州会理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熨斗粑是会理县的名小吃。它小巧玲珑,选本地大白米浸泡磨浆,发酵后,加鸡蛋和红糖搅匀,在炭火上烙熟烙黄为止。特点是糕体细、不沾牙,清香可口、甜而不腻、软和香脆,营养价值高。

熨斗粑
熨斗粑

烙制熨斗耙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一个个黢黑的小铜罐搁在绵绵的炭火炉面,需要不时地用小铁钎翻动着罐斗中的熨斗粑,直到两面呈现微微的焦黄。

烙制熨斗耙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
烙制熨斗耙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

会理农家九大碗
黎溪踩缸菜
油茶、稀豆粉制作技艺
……
如果你想品尝更多的特色美食
趁着国庆8天小长假
到会理走一走吧~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