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上的“懒子”严昌武

​​1989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国际钻井技术研讨会上,美苏两国代表正在为他们两三百年的钻井史争得面红耳赤,这时与会的清华大学白光美教授捧出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等文献, 证明中国人早在一千年前已经能使用钻头挖掘到几百米深了。

宋代井盐开采示意图
宋代井盐开采示意图

白光美教授指的正是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术。

意义非凡的卓筒井

旧时井盐开采盛况
旧时井盐开采盛况

卓筒井是展示井盐深钻汲制技术的“活标本”,其核心技术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更为后世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作了技术铺垫,被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翰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卓筒井
卓筒井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历经千年,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这离不开像严昌武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一代又一代的坚守与奉献。

严昌武
严昌武

严昌武(1928-2009),男,汉族,四川遂宁市大英县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懒子”严昌武

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严昌武14岁开始就给舅公当学徒,当起了专门司职修井的“懒子”。

严昌武(右一)在烧制用于卓筒井壁的竹筒
严昌武(右一)在烧制用于卓筒井壁的竹筒

修井工做的事情越少,就说明井况越好,因此盐坊老板们巴不得修井工天天都能“偷懒”,“懒子”由此而来。但“懒子”做的事情,却是整个卓筒井制盐过程中最有技术难度的。

举个例子,如果卓筒井的井眼漏水了,就必须要搞清楚是连接部位漏水还是竹筒漏水,如果是竹筒,那么又要搞清楚是多少丈深处漏水,然后才能对症施治。卓筒井井眼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其深度却可达百米以上。要搞清楚这些,只能靠工具和经验。所以“懒子”虽然可以“偷懒”,工钱却是盐工当中最高的,严昌武当年的工钱往往是一些工人的两倍。

七十七岁,重返盐井

为了挽救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有关部门于2005年5月派专人远赴河南,将正在女儿家养老的“懒子”严昌武老人请“出山”。与此同时,大英县文物管理所聘请他为这项技艺的指导老师,为他安排了一个38岁的徒弟,希望这个徒弟能够把严昌武老人的本事学到手,以让卓筒井的制盐工艺继续流传。

不顾子女要他安心养老的劝阻,时年77岁的严昌武老人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独自回到奋斗了一生的盐厂,与三口熟悉的盐井相伴。

严昌武(左一)正在传授技艺
严昌武(左一)正在传授技艺

当时由于卓筒井周围没有修围墙保护,人们可以随便到卓筒井上来进行破坏。老人情急之下养起了狗守护卓筒井,在他心里,这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

工具博物馆
博物馆里面的工具

2006年,严昌武制作复原的深钻汲制工具筒车、羊角车、平车、钻头、椎架子、冲条等三十多件作品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场展示。

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严昌武孜孜不倦地工作了近七十年,于2009年遗憾离世。生命最后几年时间里,他不仅向后人传承了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还传承了卓筒井一切生产工具的制作工序。

自1991年四川省将卓筒井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大英县有关部门一直在为传承与保护卓筒井以及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不懈努力。

千年卓筒古井采盐遗址保护区
千年卓筒古井采盐遗址保护区

传承保护、生生不息,这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与像严昌武这样勇于奉献的非遗传承人最好的尊重与纪念。​​​​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