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故居陈列馆

整个陈列馆给人简约舒适的古韵气息,分为“泸州蒋氏、大江之子、艺途求索、水墨巨变、冬去春来”五个部分。馆内除了以文图展示先生的艺术和生活故事,还呈现了先生生前所用的画板、画夹、画笔、衣柜、床、衣裤等重要物件。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布置就是泸县的春荣照相馆,背景是先生画的竹石云雾,十分有意境;还有以大屏呈现的先生著名的《流民图》,让人久久停留在前。

据了解,蒋兆和故居,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纪录片《百年巨匠——蒋兆和》的实地取景点。目前,“蒋兆和故居陈列馆”为泸州市特色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之一,泸州市龙马潭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力争申报“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等。

蒋兆和流民图位于玉蟾山风景区内
蒋兆和流民图位于玉蟾山风景区内
蒋兆和石雕头像位于玉蟾山风景区内
蒋兆和石雕头像位于玉蟾山风景区内

蒋兆和介绍

“君住长江头”这个富有诗意的名称,隐含了蒋先生的艺术源头,他作为大江之子,在这里继承了中华巴蜀文化的文脉,奠定了包括儒道、诗文、书法、丹青在内的国学修养,在凄楚的童年目睹了民生之多艰的现实,也于艺术“起始栽种一根生命的树子”。大江、泸州是他的母亲和故土,没有长江和泸州便没有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祖籍四川泸县,原名万绥,3岁时改名兆和,自幼家贫。自十六岁东下上海,又在十里洋场生活了十六年。他以坚强的毅力自学西画素描、油画、图案、雕塑,夯实了全面的造型功底;又施展天才的创造活力,以《慰》等精彩的图案画成为上海重要文艺期刊封面的作者;以油画处女作《黄包车夫的家庭》发出了为百姓呼号的第一声呐喊,以《蔡延错像》、《蒋光鼎像》举起了艺术救国的旗子;以《黄震之像》展示了民族风味雕塑的现代路向…青年蒋兆和既是崇拜鲁迅的艺术学徒,又以综合性的艺术成绩一跃而为海上艺坛的一颗新星,为现代之海派艺术的晨曦涂绘了一抹新霞。

1936年,蒋兆和曾返乡探亲,他说当年像做梦似的在重庆毅然放下了油画箱,转事水墨肖像写生。他以《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等为标志聚焦于百姓民生,承古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众之多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之文脉,正视最底层的普通人做人的尊严,并给他们以人性的温暖。他于1937年在北平举办了第一次画展,1938年《与阿Q像》问世,迅速而神奇地创造了中国人物画新的高度。在那个新文化运动的潮流里,他敏感地扭转了文人画注重“形而上”,“富于幻想,近于抽象”的趋势,受徐悲鸿的思路启发,大胆地从西画里取了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相谐的造型语言,开创了借洋兴中的人物画新途。这是由表现文人仕女到“为民写真”,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人生而艺术”,从程式化的十八描到创作现代个性化写实技巧的历史性转变。

抗日战争的烽火、亡国奴的困境,深化了蒋兆和艺术的主题。《卖子图》、《流浪的小子》、《战后余生》等一系列作品既倾注着一如既往的关怀生民的爱心,又直面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抒悲愤而控诉。正是这些类如“小流民图”的画作使蒋兆和一贯的艺术倾向酝酿、升腾、爆发,于1943年汇聚为中国画史上空前的巨幅大构《流民图》《流民图》曾遭日伪当局禁展,又遭变相没收,虽仅存半部残卷,而艺术力度和人性光辉不减,在这悲剧的深处是人性的尊严和民族的魂灵。评论界将它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丸木俊、丸木位里的《原爆图》同称为二战期间的三大反战画卷一并载入史册;其精谨豪雄的笔墨语言和深沉的内心刻画、悲剧氛围令人震撼,堪称蒋兆和水墨高峰期的峰巅,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巨大瑰宝。正是缘于这个永恒的生命之贵、人性之爱的和平主题及其艺术魅力,蒋兆和的弟子们将这部画卷全卷手绘复原捐献给先生的家乡,其意义就不再限于人物画笔墨技巧的临摹与传承,而在于它内含的精神生命之美善的广与弘扬。虽然蒋兆和的弟子们深慨很难进入先生当年创作的精神状态,此卷之笔墨技巧抑或下真迹一等,但其完整性又为中国美术馆藏原作残卷所不能替代,亦为后人不可能再为之绝笔。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主要作为美术教育家继承并调整了徐悲鸿的教学思想,被评论家称为“徐蒋体系”。但他改变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理论,明确地提出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画素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和“以形写神”为中心的水墨人物画教学体系,从而将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融为一体。他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物画家,并影响了整个人物画坛,新中国人物画繁兴先生功莫大焉。在艺术创作上,他依然从民生的角度创作了诸如《给爷爷读报》之类的喜庆之作;应社会的需求画了许多英模和优秀历史人物的肖像;《小孩与鸽》之类的作品则是正面表述和平心愿的颂歌。晚年尤喜画鸽,以祈天下太平,更创简笔人物画新风,由写实而写意、写心,其情思一如其晚年所作《梦中别墅》小诗:余辉恋草地,新月挂松枝。微风弄竹影,晚霞映荷池。水暖鱼儿跃,山高鸟归迟。不待黄昏后,知君正赋诗。这诗和他晚年的画一样,是人生的晚霞,是叶落归根的乡思,是无愧人生的况味的咀嚼。

蒋兆和先生在1985年有《病榻梦语》一文,是为拟议中的画集写的序言,文中既有“故土遥相望,依依惜别情”之恋乡之思,
亦有“艺术之道,为促进人类之精神文明,申正义,重感情,共同向上,方不愧人为万物之灵”之深切体会。蒋兆和和他的艺术见证了20世纪中国人民“共同向上”的历史巨变,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美术为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演化。这是个需要大师和造就大师的时代,而大师的魅力正在于以新颖而深刻的艺术抒人性之情义,寄真、善、美之理想,并因之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使国文化不朽

攻略

电话

0830-2522120

位置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溪沟头街16

[map title=”蒋兆和故居” pos=”105.45531,28.908206″ height=”300″ scroll=”false”]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溪沟头街16[/map]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