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老字号糕点,是儿时的记忆,是故乡的情怀,是生活的甜味,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文化的传承。说起都江堰遵循手工制作方式的文记糕点,想必都能勾起大家的味觉记忆。

文记糕点第四代传承人文斌从小在岷江河畔长大,对他来说,让他魂牵梦萦的岷江味道就是文记糕点的味道,其原材料来自岷江水沃土滋养的糯米、绿豆、花生、芝麻、玫瑰花等,经过调配制作,核桃糕、绿豆糕、鲜花饼、米花糖、花生占等几十种类型丰富、口感细腻的文记糕点便呈现在食客面前。


当你喝下午茶时,有了甜的、咸的糕点陪伴,再平常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轻松且有滋有味。
上百年技艺传承
文斌从事糕点制作已有40余年,以其家族姓氏命名的文记糕点于2019年成功申请都江堰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记糕点历史悠久,其技艺可追溯到近200年。

清代中叶,文记糕点第一代传承人林吉安在灌县南桥外经营糕点铺“金果铺”,深受大众百姓喜爱。后将此技艺及“金果铺”传承给秋正仙。民国年间,13岁的文开兴拜至秋正仙门下,作为文记糕点第三代传人学得中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并将此技艺发扬,被誉为当时的“四川蜜饯第一人”。

上世纪70年代末,文开兴进入当时的灌县食品厂担任技术骨干。而其子文斌作为文记糕点第四代传承人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13岁便进入灌县食品厂工作,16岁就担任技术骨干及车间主任,并于1993年前往广东深造糕点制作技艺。

上世纪80年代,文斌开了自家的糕点作坊“文记糕点”,制作各种馅料的糕点,至此,文记糕点的芳香弥漫在都江堰的大街小巷,成为很多人舌尖上的难忘记忆。

在很多人眼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很难找到儿时的味道以及从前的味觉记忆,但文记糕点还是老味道。

做了半辈子的手艺匠人,文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良配方,如今,他制作的糕点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留住了人们的情感记忆。
每一款糕点都是艺术化的生活表达
制作核桃糕时,首先取精制糯米粉揉搓,这道工序是为了把糯米粉的“性子”给搓得柔软。糯米粉揉制好后,将其分成三份。一份加入调和好的核桃、芝麻粉,再经过反复揉搓,筛漏,目的是为了让做出来的糕点更柔软细滑、入口即化。

之后就是装箱蒸煮了,以一层米粉垫底,铺平压实,将和好的馅料铺平在米粉底上,压平实,又在其上平铺第二次米粉,修平压实。上锅蒸煮约七八分钟取出,反扣在案板上,以长尺宽刀把核桃糕切成小方块,一架核桃糕就打好了。

制作花生糖,则首先将糖和植物油反复炒制,再倒入一定比例的花生粒,用力炒制后,倒入平整的箱中,压实撵平,反扣桌面上,切块晾凉。

没凉透的花生酥有些黏牙,但可以拉出长长的糖丝。而凉透的花生酥,吃起来酥脆可口。
最妙的要数制作绿豆糕了。一堆揉好的绿豆粉装入模具中,模具是一块年深日久的木块,其上被凿出一个个小方块,最下面雕刻有花纹。

三个手指一撮,粉末刚刚好,用手掌按压一下就贴实了。而后,只见他左手端模具,右手持棍子,在模具头尾各敲一下,“啪”一声将模具倒扣在案板上,再用棍子使劲敲打中段,绿豆糕应声脱落。揭开模具,一个个印花绿豆糕排列整齐。

坚守
文记糕点铺开在太平街,集售卖、展示、制作于一体,传统的手工糕点搭配古色古香的装饰,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这里的一切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手工糕点就是要原汁原味。橱窗里展示着各类原材料,有绿豆、花生和剥好的核桃仁。
目前,文记糕点以中央厨房配送的方式设立5家直营店,其中4家在成都市区,常年供应核桃酥、绿豆糕、葱油饼、鲜花饼、花生糖等二三十种传统糕点。
文记传统糕点作为都江堰地方特色产品还应邀亮相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受到国内外嘉宾一致好评。文记百年传承的不仅是古法技艺,更是漫长岁月逝去还依然坚守热爱的那一份初心。
地址:都江堰市太平街73号、成都双楠置信北路1号附10号、成都光华贝森北路16号附14号、成都建设南新路85号附14号
小编按:文图据缪英,有删减;部分图据大众点评众吃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文来自 遇见都江堰,经转载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四川旅游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协商处理
图文素材,除非属实无法确认,否则均会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错漏,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权属证明,我们会立即删除致歉,或与您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