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
阿坝州境内九顶山的山前脊梁地带
老人山西南麓向岷江河谷延伸的二级台地上
一个叫营盘山的文明遗址横空出世
轰动中国考古界
数千年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蜀容颜
在几千年的“千呼万唤”中
终于从古蜀海盆的“陆海”岸边浮出水面
尽管姗姗来迟,我们仍庆贺成功穿越
我们一起走进《闻声而来》
远古之声
“营盘山遗址,黄河之水天上来”
01 滨湖森林中的鸟鸣
营盘山又名红旗山,也称为云顶山,遗址东、西、北三面均为陡坡,背靠九鼎山,临近岷江河道,为岷江上游地区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它的地形有两大特点:第一,高山峡谷相间;第二,北距弓杠岭四百里,位于远古民族迁徙走廊的中心位置,是一条连接黄河和长江的古蜀文化纽带,民族学上称其为藏羌走廊。
02 短暂的瞬间,有丰腴的过去
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的大规模考古证实,古蜀一片汪洋都不见的“尔来四万八千岁”在进入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时候逐渐从海盆中探出自己仰望世界的“千里眼”。只要联想到蜀人的祖先是蚕丛氏,只要想想蜀人的先民是生活在一片采摘野果、狩猎野兽的湖水岸边,便不难推想,营盘山与哈休遗址一样,都是古蜀人最早的生息繁衍之地。
古蜀人翻过查针梁子和弓杠岭后,放射性地散布在各个流域,最活跃的身影和更坚定的脚步停留在岷江上游,励精图治的“五代部落长”,第一代蚕丛氏,显而易见是从营盘山等地走向低地,所以他们还有一种族称,叫氐羌人。
古蜀人的先祖氐羌人,在蜀地“陆海”尚未褪尽之时,就把这儿的湖滨地带作为他们的家园。他们一步一步跟着水走,最后定居在成都平原。
03 营盘山遗址的价值
营盘山遗址文化对于四川考古和古蜀历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它相当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仅是梳理古蜀历史的坐标,也是一座桥梁,可以让我们弄清中国南北方古代文化传播、民族形成、迁徙、交融以及与成都平原和三星堆的联系。
从2000年开始,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等文博部门对岷江上游地区(含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共发现84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遗物采集点。
自2003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批准在营盘山遗址进行为期三年的正式考古发掘,年均发掘面积为1000㎡。2003年开始,组织各种规模,各种专题的专家论证研讨会,对考古成果进行科学研讨并以权威认证。2003年,营盘山遗址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6年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上,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厚积厚发,生生不息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截至目前,阿坝州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有2132处,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6处32个点之多,以金川的红军革命纪念建筑群、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理县的甘堡藏寨以及马尔康西索民居、莫斯都岩画为代表的67处117个点为省保单位,奠定了阿坝州文物大州的基础。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省文旅厅、省文物局高度重视下,阿坝州文物事业从薄弱到丰厚,逐渐成为全省的文物大州。
阿坝文明源远流长
欢迎你们追寻阿坝州“远古之声”
走进阿坝州听“文化之声”、赏“悦动之声”
走遍千沟万壑
叹山高水长“自然之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