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而甘孜州被列为“四川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木雅藏戏”,则令人眼前一亮。

据《甘孜州藏戏志》记载,在20世纪以前,西藏白、蓝面具两种藏戏早就传到了康定木雅地区。20世纪初,出身贫苦牧民家的居里寺活佛格桑云登在传统藏戏的基础上,吸收巴塘江嘎尔派的特点并大量融入本地民间歌舞,于是便有了独特风格唱腔的木雅藏戏。
什么是木雅
木雅是一个古老的名称,无论是在吐蕃历史中,还是在《格萨尔史诗》中,它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它既是一个古老部落的称谓,又是一个地域名称。历史上,下部“多康六岗”之一的“木雅热岗”就是指木雅地区,狭义上即指今康定、道孚县以南、九龙县以北、雅砻江中游以东的地区。这一地域内居住的藏族称之为“木雅娃(人)”。

木雅藏戏唱腔
木雅藏戏演唱的“八大藏戏”剧本都是叙事加说唱文字的文学本。所谓“唱腔”,实际上是行腔的旋律模式,既无曲牌,也不存在板式。木雅藏戏也没有“行当”体制,即没有所谓的生、旦、净、末、丑之分。

木雅藏戏演唱风格
康定木雅藏戏有自身极为独特的演唱风格。旋律高亢而粗犷,演唱技巧高超,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
这些唱腔,除承袭了西藏藏戏的基本唱腔体系外,还大量融合了木雅本地民歌、山歌的音乐旋律和演唱风格,与传统的西藏唱腔迥然不同。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魂。木雅藏戏,透过历史的来路,折射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
本文来自文章整理于眉山市康定全接触等(图片来源网络,侵删),经转载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四川旅游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侵权请联系协商处理
图文素材,除非属实无法确认,否则均会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错漏,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权属证明,我们会立即删除致歉,或与您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