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类型: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国家级第三批)
鲧禹治水神话,已有几千年流传史。其主要内容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禹在治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天问》王逸注)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将禹奉为神灵,且全民族对其顶礼膜拜者,仅见于羌族。禹被羌族人民视为自己民族的保护神,羌族地区被视为大禹故里。史书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石纽山、刳儿坪、涂禹山、禹碑岭等多有禹迹所在。
载籍中的禹神话,“鲧妻修已,吞神珠薏苡而生禹。”(《史记·夏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扬雄《蜀王本纪》)“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刳儿坪。”(常璩《华阳国志》)虽经千年历史变迁,现在还在北川和汶川等羌族地区流传。如《石纽投胎》、《刳儿坪出世》、《大禹出生》、《夏禹王的传说》、《涂山联姻》、《背岭导江》、《化诸拱山》等,如今还在羌族地区流传;口头流传中,被赋予了羌人种种原始的观念和幻想,吸纳了许多时代的因素和情节。如把治水与羌族的天神木比塔联系起来;把古籍记载的“应龙以尾画地”、“黄龙曳尾于前”等情节具体化了。
禹神话所体现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应当永续传承的文化精神。“5·12”大地震后,羌族禹的传说处于失传的境地,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