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明末清初酱园业
为光绪十九年“江汉源”的前身
民国中期创为“同仁合号”
先市镇酱油从此闻名
赤水河,万古流
上酿酒,下酿油
酿一缕鲜香,传千年文化
“造一缕鲜香 要百年匠心加一千年工艺”
萦绕赤水两岸的鲜香,在弥漫的晨雾中。
积蓄着岁月的力量,静无声息。
一条赤水河,将茅台留在上游,郎酒留在中游。
而在下游,悄然孕育出这道独有的鲜香。
被传承百年的6000只老酱缸,在128岁的老厂。
“日晒夜露”、翻缸发酵,等到一千个日日夜夜。
一滴纯净的酱油终得以慢慢析出。
立春上锅,立夏翻缸,立秋验缸,立冬除霜。
十年如一日。
“像我们纯手工酿造的酱油,现在已经不多了。”
天时地利尚好,人和却难得。
“从选料、制作豆料,到自然制曲、天然发酵,
再到取油暴晒,前前后后十几道工序,
环环相扣、马虎不得。”
【先市酱油第五代传人陈思维】
只为一缕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工业遗产的鲜香。
而这一份来自自然的馈赠,
终始于一份古老国家千年的匠心。
源自明清,经久不衰。
“沉淀一段历史,重拾时间的温度”
续写这美味的传奇,正是时间的雨露。
一面面粉墙黛瓦,一声声赤水的奔流。
在清朝的老作坊间,用时间的力量,酝酿醇厚之韵,
用数千个陶缸的故事诉说着岁月的记忆。
它们在昼夜间,吸收天地灵气,集齐日月精华。
等到四季温差反复发酵,历经三年四年五年的沉淀,
被誉为中国活化石的一坛酱香终才孕育而生。
“此坛古法酱油,非要三年五载可得。”
“方寸之间,铸鬼斧神工之造诣”
而这一口酱油鲜美如初的秘密,是方寸间蕴藏的有益菌落。
坐拥翠绿山峰的赤水河本就有独一的野生菌种,
再与那代代相传竹编簸箕上的菌群。
一同经日照的沐浴、水汽的灌溉。
使得微生物也繁衍不息。
“天地灵气一口鲜,酱香直上万重天”。
隔岸重山,隐于世。
历经岁月,洗净铅华。
只为一滴润如玉露,一缕鲜香唤醒温度。
因这一道酱油,不只是酱油,也不止于酱油。
图片均取景于先市酱油百年晒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