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国家级非遗
-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羌语称为“莫恩纳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龙溪、雁门、绵篪等地,而以龙溪乡阿尔村的巴夺寨最为典型。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
-
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铜质小镲“铰子”的男性舞蹈,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平昌县一带。铰子原是俗称“端公”的平昌巫师使用的法器,当地居民遇到灾病,便会延请巫师击打铰子,以或风趣或优美的各种动作娱悦鬼神,使之不再为害。明末清初,翻山铰子在平昌十分盛行。至清代末年,翻山铰子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场合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形成现在的舞蹈样式。
-
道教音乐(成都道教音乐)
成都道教音乐是一种融汇南北古乐精华的独特音乐形态,它以古蜀宗教祭祀乐舞为基础,经历代乐师反复锤炼而最终成形。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衍化,成都道教音乐不仅在成都及其周边二百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广泛传播,而且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美国。
-
佛教音乐(觉囊梵音)
觉囊梵音是熔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于一炉,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5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是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梵乐套曲。它在雪域藏地“活态”传习已有一千多年。
-
口弦音乐(北川羌族自治县)
非遗类型: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 (国家级非遗第三批)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羌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区,口弦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送给女方的信物,这是…
-
口弦音乐(布拖县)
布拖彝族口弦是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彝族群众中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乐器的遗存。布拖彝族口弦长期保持着传统样式,制作精美,流布广泛,乐手众多,布拖县因此而享有“彝族口弦之乡”的美誉。
-
洞经音乐(文昌洞经古乐)(邛都洞经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又称“洞经音乐”,是祭祀文昌帝君时演奏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最早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梓潼县七曲山作为文昌祖庭的大庙,初时名为“檀炽钧音”,后因弹演《文昌大洞仙经》而改称“洞经古乐”。文昌洞经古乐流传于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及县城周围的善堂、斋堂,在当地民间影响十分深远。
-
藏族民歌(藏族赶马调)
冕宁藏族“赶马调”(藏语称“木弱加”),是安宁河流域牦牛古道和滇西南的茶马古道上流传的赶马调的一部分。
-
藏族民歌(玛达咪山歌)
西番玛达咪山歌是一种别具特色的藏族民歌,它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大河边片区的子耳乡、魁多乡、烟袋乡等地。西番是藏民族的一个支系,在四川仅九龙县、冕宁县和木里县有少数存在。玛达咪山歌是在西番人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
藏族民歌是藏族地区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它可分为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