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国家级非遗

  • 石雕(白花石刻)

    白花石刻是以大巴山白花石为原料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流传于四川省广元市。白花石坚硬如铁,细润如肤,当地艺人利用其红白或绿白相间的天然色彩和纹理进行雕刻加工,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白花石刻艺术

    2020年10月10日
    00
  • 草编(沐川草龙)

    沐川草龙又称“黄龙”,是流行于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一带的民间草扎技艺。沐川草龙历史悠久,相传其起源与唐太宗登基前枕稻草而眠的历史有关,后人因此将稻草编扎的龙灯视为祥瑞的象征,当众舞动戏耍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20年10月10日
    00
  • 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武术的总称。峨眉武术发祥于峨眉山,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门派达八十多个,拳种、拳路成百上千,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之一。

    2020年10月10日
    00
  • 金钱板

    金钱板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它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劝世文”,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后经不断发展改进,逐渐成为独立曲种。

    2020年10月10日
    00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曾有“唱小曲”的别称,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它形成于明末清初,长期以来一直在四川省汉族地区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2020年10月10日
    00
  •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2020年10月10日
    00
  •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四川已出现以扬琴伴奏的说唱表演,演出时单人自弹自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唱腔比较简单,说白时还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称作“话鼓扬琴”。

    2020年10月10日
    00
  • 博巴森根

    博巴森根藏语意为“狮踞龙盘的藏人”,它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村独有的一种舞蹈,以嘉绒藏区的四土锅庄形式表现清代道光年间五屯(今理县所辖杂谷、甘堡、上孟、下孟、九子等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风俗。

    2020年10月10日
    00
  • 甲搓

    甲搓(甲措)是摩梭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及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原始民间舞蹈,长期以来一直在泸沽湖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与摩梭原始的宗教达巴教及生产、狩猎和战争等密切相关。

    2020年10月10日
    00
  • 得荣学羌

    得荣学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流传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得荣县子庚乡、子实、阿村村境内。它主要使用得荣方言表演,以得荣锅庄韵调为基本音乐,以得荣锅庄舞步为基本舞步。得荣学羌源远流长,其起源时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上千年以前即已出现,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在得荣子庚地区以歌舞形式传承至今。千百年来学羌一直使用得荣方言和韵调传播,没有引起注意,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它的存在。

    2020年10月10日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