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遗
-
藏戏(德格格萨尔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
-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蜀锦织造技艺)
蜀锦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成都以盛产锦而获得“锦城”、“锦官城”的美名。岷江环绕成都,蜀锦濯于江水,故岷江又称“锦江”。
-
四川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四川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7项:羌年、格萨(斯)尔、藏戏(德格格萨尔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蜀锦(蜀锦织造技艺)、阆中皮影戏、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
川剧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
-
㑇舞
㑇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其舞蹈组合的第一套动作叫“纽”,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动作叫“尕”,一般在场坝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串户、礼拜长辈、互道祝愿。
-
卡斯达温舞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铠甲舞”。“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
-
锅庄舞(马奈锅庄)
马奈锅庄长期在四川省金川县境内流传,起源于苯教在金川修建雍忠拉顶寺时期(藏历土狗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马奈锅庄最初属于苯教的祭祀活动,表演中融入了苯教文化的内容,形成一套特殊的程式,例如表演前先要请苯教高僧诵经、煨桑(燃烧柏树枝)祭祀麦尔多神山等
-
锅庄舞(甘孜锅庄)
甘孜锅庄形成于甘孜州地区。民国时期,甘孜每年都要组织一个锅庄队(男女不限)到寺庙为土司及头人表演,逐渐形成“舞差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取消。1978年后,甘孜锅庄活动更趋活跃,已经成为节日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项群众性文娱活动
-
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
-
黄龙溪火龙灯舞
龙舞(黄龙溪火龙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