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遗
-
“铜”心未泯雕刻时光,走进成都非遗——传统金铜制作技艺
都江堰市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川西平原交融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走进“铜”辛未泯的雕刻时光——传统金铜制作技艺。
-
高坪竹编入选“四川省文旅扶贫典型案例
10月13日,文旅君从高坪区文广旅局获悉,为全面展示文化和旅游扶贫系列成就,四川省文旅厅在全省推荐评选、宣传推广一批文化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其中,高坪竹编作为“文化遗产+扶贫”的典型案例成功入选.
-
望娘滩传说
“滚板山歌”是流传于川南、川东地区,属“加垛”结构的山歌,由于其中的“滚板”是在相似的音调和节奏上演唱一连串的垛词或垛句,所以有的地区也诙谐地称之为口吃者唱的歌。
-
望娘滩传说
望娘滩传说主要流传于都江堰市全境及岷江流域部分地区。望娘滩神话故事是由更为古老的奇相窃黄帝玄珠坠岷江死后,化身为龙协助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发展而来
-
婚俗(彝族传统婚俗)
彝族婚俗内容极其丰富、独特别致,不论是婚姻选择、闹婚、节食节水、泼水、背新娘,还是赛克智、哭嫁等古老传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独特的价值。
-
彝族年
彝族年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活动。汉文献关于彝族年的最早记载是唐代。南诏时期骠信《星回节》有“不觉岁月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的记载。五代《玉溪编事》也记载有:“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之星回节。”
-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非遗类型: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国家级第三批)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以下简称“藏族织绣工艺”),是千百年来嘉绒藏族为适应当地特殊地理环…
-
棕编(新繁棕编)
新繁棕编技艺相传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当地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妇女们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手工艺制品。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夏季主要生产凉帽、拖鞋,秋季则生产工艺棕编提包。
-
跳曹盖
跳曹盖是流传于平武县白马藏人山寨的民间祭祀舞蹈。“曹盖”是白马藏语音,意为“面具”。曹盖面具是似人似兽的“达纳尸界”(黑熊神)神灵形象。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各寨子都要举行“跳曹盖”来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
羌戈大战
《羌戈大战》是羌族“释比”在祭山还愿时演唱的经典之一。“释比”是羌族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是羌文化的最高传承人。目前健在、尚有传承能力的老“释比”寥寥无几,代表性传承人只有王治升、余世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