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阿坝,山峦绵延,河水澄澈,风光正好。
以山为骨,以水为魂,赋予了阿坝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滚滚的历史车轮又给这片热土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等景区星罗棋布,文化旅游相伴相生,诗和远方交相辉映。
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资源,依托资源禀赋,我州主动融入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一核五带”总体布局,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高起点规划“一区四带”文旅产业发展布局。文化“美起来”,旅游产业“强起来”,阿坝美景更加迷人、文化更具魅力、形象更加丰润。
“五个融合”促动
——绘就文旅发展大蓝图
“你看我们穿的衣服,是羌族的传统服装,我们要用优美的旋律,将羌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舞出来。”正在中国古羌城表演的舞者告诉记者。一声声锣鸣,一阵阵炮响,悠扬的羌笛、高亢的羌族多声部、欢快的羌族萨朗……诸如此类的民俗表演,每天都会在中国古羌城上演。
坐落于茂县的中国古羌城,群山环抱,绿树环合,瓜果飘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古石居依山就势,布局紧凑,院落分区明确,村外的山坡上缀满梯田,果木遍野,山水相依,处处都是原生态的山村古风遗韵。近年来,茂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建设和打造,在美丽乡村提升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到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体,项目是基础,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我州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找准文旅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以文化为主线进行产业重构,以新业态项目为载体实施多产融合,大力改善旅游景区景点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一大批独具阿坝特色的文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发布阿坝州《非遗之旅》、《研学之旅》、《高海拔山峰图录》系列丛书和《黄河清水向东流》画册。在景区创新建成全国首批“阿来书屋”。在组织开展红原雅克音乐节、汶川大熊猫节、黑水彩林节等节庆活动期间,联动举办旅游推介、体育赛事、非遗展演等活动,进一步丰富节事内容,构建了3至5天的旅游黄金期,在全产业链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增强了阿坝旅游的吸引力。
——推进“体游”融合发展。采取“赛事+景区”模式,大力培育徒步越野、登山攀岩、高山滑雪等运动和赛事,举办环四姑娘山超级越野跑、若尔盖安多赛马会、红色长征汽摩拉力赛等赛事活动20余场,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89亿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破解了我州淡季旅游市场瓶颈。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以知名景区、景点和交通干线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农牧体验游,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畜产品变旅游商品,培育休闲农业园200余个,农(牧)家乐2000余家,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14亿余元,形成了“乡村旅游+民宿+农趣+农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
——推进“交旅”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汶马高速、马久高速、成兰铁路建设相关工作。实施九黄机场至红原机场段、汶川经马尔康至红原机场段,映秀经达维至雅安段、汶川至郎木寺段等国省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同步推进沿线服务区、观景台、慢行道、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和路域环境整治,形成了行游一体化、特色鲜明化、面向国际化的文化旅游特色景观大道。
——推进“科旅”融合发展。推进州、县(市)两级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其中,九寨沟县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主体工程已完工,汶川县、理县、茂县等7个县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已正常运行。
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依托生态优势,把“生态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昔日的贫困村摇身成为如今的旅游村,村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董马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按照“合作经营、规范运行、合计收入、存留资金、多劳多得”的管理分配模式运行。“加入旅游合作社后,去年一年就收入了4万多元,在家门口就挣到钱了。”董马村村民杨志彬激动地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秀美山水间呼吸清新空气,在特色民俗中尽情敞开心扉,在休闲娱乐中体味岁月静好……文化基因激活旅游产业,阿坝成为游客追逐体验的“诗与远方”。
“五个全域”联动
——成就文旅发展新愿景
如何走好“文旅发展”这盘大棋?我州以实现文化活动全域参与、传统文化全域保护、旅游环境全域优化、A级景区全域覆盖、旅游品牌全域塑造为蓝图,把文化旅游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点,转型跨越的有效切入点,富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坚持挖掘文化内涵,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清晨,壤塘县棒托石刻公园内传出“叮叮当当”的响亮声音。在石刻传习所内,30余名学员手握刻刀随着画好的线条在石刻板上灵活游走,教师班玛罗尔吾在旁边不时地指点、比划着……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引导下,班玛罗尔吾成立了棒托石刻传习所,带动了一批热爱壤巴拉石刻艺术、有一定技艺基础的民间艺人,按照“统一组织、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农牧户依靠石刻技艺增收致富。
“现在我们都吃上‘手艺饭’了,不仅传承了石刻技艺,还靠着石刻脱贫致富了。”传习所学员牙班说,2016年,他主动加入石刻传习所,跟随班玛罗尔吾学习石刻技艺,很快吃上了“手艺饭”。2017年底,牙班家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了解,近年来,壤塘县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目前已成立非遗传习所47个,涉及藏戏、唐卡、石刻等不同领域和技艺,通过文创产品销售,走出了一条农牧民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的技能增收新路子。
为实现传统文化全域保护,我州坚持文化保护与利用并进,建成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启动《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含实验区)2个,是全国首个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域覆盖的市州。实施“一县一节一品”战略,积极开展藏历新年、端午祭、花灯节、锅庄节等文化活动,音乐剧《辫子魂》赴浙江巡演大获成功,电影《阿拉姜色》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去年以来,全州共创作艺术作品6000余幅,开展文化活动1200余场,形成了“县市有品牌、乡乡有活动、村村有节目、户户齐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实现了州、县、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
“与其在城市的雾霾下呼吸,我们更愿意在阿坝州的阳光下享受清新的空气。”国庆中秋假期,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走出家门,远离城市的喧嚣,走进我州各个景区景点,享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当地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样的风景线是独一无二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令人心旷神怡。”国庆中秋假期,带着家人来州游玩的西昌游客李文聪说道。
据了解,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州共接待游客323.1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921.62万元,实现旅游收入237145.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3.86%、94.32%和172.23%。
国庆中秋长假,阿坝旅游热度不减,数据是我州全域旅游发展最为客观生动的注脚。为实现A级景区全域覆盖,去年以来,我州共创建国家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1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文旅特色小镇1个,实现了A级景区全域覆盖。汶川、九寨沟、松潘3县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理县、黑水等7个县确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我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州明确“熊猫家园·净土阿坝”形象定位,叫响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长征、大雪山、大冰川、大彩林、大遗址、大禹故里“九大”文旅品牌,实施全州一盘棋整合营销战略,深挖“九大”文旅品牌内涵,不断提升阿坝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实现旅游环境全域优化,我州全面开展全域环境整治,对城乡环境卫生、旅游交通沿线、游客休闲站、旅游厕所、交通标识、文化旅游市场等进行全覆盖规范化整治,制定阿坝州《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乡村酒店、民宿建设管理标准》《登山户外运动管理标准》等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加速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着力营造“放心、舒心、安心”旅游消费环境。
期盼化作现实,耕耘获得丰收。阿坝大地未来可期,一处处旅游精品景点的谋划建成,汇聚了我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燎原之势。阿坝文旅产业正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迸发出喜人的发展势头,绽放出多彩魅力
发表回复